二维码
建材墙材行业全行业资讯网

扫一扫关注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科技 » 正文

百城房价连跌4个月 部分地方财政补贴开发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4-09-03 06:46:00    浏览次数:236    评论:0

    9月1日,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8月“百城房价指数”显示,全国100个城市新建住宅平均价格为10771元/平方米,环比下跌0.59%,这也是继5月首次下跌以来连续第4个月下跌。

    在百城房价连跌之时,地方政府的救市心情更为迫切,诸如契税、财政补贴购房者、财政补贴房企、财政补贴中介机构等刺激住房消费救市政策也于近期频出,并广受争议。

    包括中原地产市场研究部总监张大伟在内的多个业内人士都认为,地方政府的救市越来越无底线。

    对此,中国房地产业协会名誉副会长朱中一表示,分类调控是今年楼市调控的主线,但分类调控的内容是什么?中央和地方政府各自的职责是什么?以及地方政府分类调控中有没有有政策底线?都尚未明确。

    部分城市成交反弹

    4个月前,百城房价出现两年来首次环比下跌,也被认为是本轮楼市调整的拐点。

    截止到目前,市场调整仍在继续,8月百城新建住宅平均价格依然延续下跌趋势,环比下跌0.59%。

    其中,北京、上海等十大主要城市住宅均价为1.9万元/平方米,环比下跌0.53%,也连续第4个月下跌。

    虽然市场下行趋势仍在,不过,在“金九银十”即将到来之际,北京、南京等多地楼市在8月出现了成交大幅反弹的情况。

    根据北京市住建委的网签数据,北京8月新房的网签量过万套,环比7月上涨6成。另外,二手住宅的成交量也在8月达到了8300套,为最近5个月的最高点。

    南京8月接近6000套的成交量环比7月也大涨超3成,接近本轮降价之前的成交水平,广州十一区新建住宅网签4750套,相比7月环比增加9%。

    针对部分城市成交反弹,张大伟认为,4个多月的调整期积压了不少需求,也影响了很多开发商,在“金九银十”到来之际,不少开发商通过让价以吸引购房者入市,另外,近期多地频出的救市政策也让购房者担心后续可能存在的市场反弹压力而加快入市。

    在张大伟看来,这一成交回暖的趋势或将在“金九银十”延续。

    以北京为例,北京商品住宅市场预计将有东亚尚品台湖、远洋万和四季等39个项目入市销售,创造今年来的新高,“供应量上涨也将拉动销售,并有望带动9月成交量创全年新高。”亚豪机构副总经理任启鑫如是表示。

    虽然成交量上涨,但短期来看房价上涨的动力有限,以即将入市的远洋万和四季为例,该项目市场总监王鹏程介绍,项目的蓄客情况不错,200套房源,蓄客达到400人,北京楼市近期有明显恢复。

    “虽然购房者的入市量增加,但高供应也决定了高竞争,很难支撑高房价。”王鹏程判断,9月大部分入市项目将会平价或底价入市,其负责的项目也将以预期的“底价”开盘。

    分类调控需明确政策底线

    在多地楼市初现“回暖”苗头之时,部分地方也出台了诸如财政补贴购房者、开发商等刺激住房消费的政策,亦被业内人士认为救市越来越无底线。

    以海口为例,三个月内三度救市,并于近期出台的救市文件提出,建立房地产销售奖励机制,对岛外中介机构每销售1套面积在90平方米(含)以上的商品房,奖励1000元,每销售1套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下的商品房,奖励500元;同时奖励本市2014年销售量(网签数据)前10名的房地产企业,每家奖励10万元。

    这也是多年来首次出现奖励中介的举措。

    北京大岳咨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金永祥表示,行政性调控措施的退出,有利于促进楼市回归市场化,但目前不仅没有退出,还出台新政,且诸如财政补贴中介的政策,已经明显存在有为开发商托市的嫌疑。

    分类调控写入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是本轮楼市调控的主基调,朱中一认为,分类调控内容是什么?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的责任是什么?地方政府在分类调控当中有没有政策的底线?仍未明确。

    就地方调控政策“底线”问题,朱中一进一步分析,市场下行时,如何加强对商品房预售资金的监管,如何防止弃房断供;市场回暖时,如何防止房价上涨的蔓延等都需要明确。

    另外,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部署,朱中一表示,加快推进促进市场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也十分重要。比如进一步完善市场配置和政府保障相结合的住房制度,建立不动产登记制度,实现全国住房信息联网;积极稳妥地推进与房地产有关的财税、金融、土地等制度改革等。

责任编辑:张娣

【慧聪资讯手机客户端下载】

 
(文/小编)
打赏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原创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www.qiangcai.org.cn/news/show-294.html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站未对其内容进行核实,请读者仅做参考,如若文中涉及有违公德、触犯法律的内容,一经发现,立即删除,作者需自行承担相应责任。涉及到版权或其他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
0相关评论
 

(c)2008-2019 建材行业全行业资讯网-化工网、涂料网、塑料网、化妆网、电子网家电网、汽配网、建材网、砖瓦网、五金网、照明网、印刷网、办公网、纺织网、服装网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4018672号-1